杨母来到
杨开慧房间,杨开慧用尺子量画上的鞋印。杨开慧给
毛泽东有了新的皮鞋,却仍穿着破布鞋去了北大,让杨开慧颇为懊恼。杨开慧和母亲抱怨,说毛泽东是标新立异,浪费物力,杨母会意。毛泽东进了北大图书馆,成了
一些学生看到毛泽东露着脚趾头的鞋,窃笑不已,毛泽东却不以为然。毛泽东晚上回到杨宅,依然帮助杨昌济查找资料到深夜,杨昌济怕他太累了,不要再做,毛泽东却道:先生的著作付梓在即,怎么能停下来呢!让杨昌济很是感动。
杨母进来,让毛泽东把鞋脱了扔掉,毛泽东很是尴尬,杨昌济见毛泽东还穿着破布鞋,笑道,要不是霞姑买错了鞋,你哪有福气穿这么好的皮鞋,还不快换了!毛泽东心里一动。
段祺瑞几次想对徐世昌发火,但是都忍耐了下来。徐世昌暗示段祺瑞,他和段祺瑞同气连枝,一定会帮段祺瑞。只是此事倘若败露,自己不承担责任徐世昌给日本外相发电报。转达了向日本借款的意向。日本提出了苛刻的条件,徐世昌回复,此事他不便作出决定,一切由公使全权负责。
在北大,毛泽东一有余暇,便去各个教室听课,他对哲学与新闻学十分感兴趣,想参加这两个学会,但他不是学校的正式学生,无法参加,毛泽东不想麻烦李大钊,决定自己去找负责此事的胡适。胡适的课堂上,毛泽东站起来向胡适提问,胡适有些惊讶,问毛泽东是哪个班的学生,毛泽东说自己是图书馆的管理员,众人都笑了起来,胡适点点头,让毛泽东坐下,告诉他,这个问题不宜在课堂上讨论。
学校内,“平民教育讲演团”正在招收会员,张国焘发表演说,呼吁大家走上街头,向民众宣传爱国主义,毛泽东听的十分心动,当场表示想参加这个讲演团,围观的学生说毛泽东不是北大的学生,不能参加这个团体,毛泽东反驳道,既然讲演团的宗旨是为了“增进平民知识,唤起平民自觉心”,又何必非要北大的学生才能参加,讲演团总干事邓中夏认为可以让毛泽东试一试,张国焘同意。
毛泽东在图书馆,心情十分沮丧,两个胡适的学生来借报刊,挖苦了毛泽东几句,毛泽东忍住气,不去和二人争论。图书馆内,一个人拿着一本书走了过来,正是胡适,胡适向毛泽东道歉,说课间毛泽东提问的问题,自己一时想不起来,无法回答,所以特意来图书馆查书,他把书交给毛泽东:这本书上,有你想知道的答案。
毛泽东被胡适的谦谦风度所折服,并向胡适提出自己想加入哲学会和新闻学会的要求,胡适欣然同意。月底到了,毛泽东领到了薪水,想到外面买个礼物送给杨昌济先生,出了校门,只见外面有卖菊花的,不知道为什么,毛泽东突然想起杨开慧曾说“菊花最难画”的话。
毛泽东搬着一大盆菊花回到杨宅,送与杨昌济,杨昌济看着满头大汗的毛泽东,苦笑不得,杨开慧却心有所动。北京街头,“平民教育讲演团”在活动,围观的兴趣对讲演团的兴致不大,观者寥寥,毛泽东灵机一动,找了面铜锣敲了起来,边敲边说了一段顺口溜,引得行人兴趣大增,纷纷过来围观。
毛泽东见众人围拢过来,开始发表演讲,演讲生动活泼,引得众人一阵掌声。正巧杨开慧路过,挤到人群之中,注目观看,听得津津有味。人群之中,还有一位先生,也在默默注视毛泽东,正是
杨昌济的书稿完成,十分高兴,特意制备了酒菜庆祝,毛泽东向杨昌济提出,他要搬离杨宅,和同学们去住,杨昌济挽留不住,只好同意。饭后,杨昌济让杨开慧去送送毛泽东,毛泽东本想谢辞,却见杨开慧二话没说答应下来。二人走在路上,默默无语,老陈远远跟在后面,直到到了驻地的时候,毛泽东和杨开慧告别,杨开慧转身走了几步,又回过头来道:菊花很好看。
新闻学会上,
毛泽东想参加一些实践,邵飘萍让毛泽东写一篇评论给他。毛泽东的文章引起了邵飘萍的注意,邵飘萍特意邀请毛泽东为《京报》的特约记者。杨母做了吃的,让杨开慧给毛泽东等人送来,杨开慧到了他们住的地方,见所有人都在院子里洗衣服。
晚上,毛泽东从学校回来,见杨开慧卷着袖子,在和众人一起洗衣服。毛泽东送杨开慧回家,杨开慧问毛泽东为什么要出国,毛泽东说,要去国外寻找救中国的真理。毛泽东送完杨开慧回来,见
学校,毛泽东硬着头皮拿着洗坏的袍子来找校工,承认了错误,并说自己会赔,校工很生气,说你知道这衣服多少钱吗?赔得起吗你?